《王阳明哲学》---蔡仁厚

王阳明哲学和佛教的区别是薄厚的不同。《大学》有言:“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”。佛教没有薄厚,儒家有薄厚。不过儒家讲薄厚的同时还要关注同体,要中庸。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时说:“杨朱为我是无君也,墨氏兼爱是无父也,无父无君是禽兽也。”杨朱自私,只知薄厚不知同体;墨子兼爱,只知同体不管薄厚;走向两个极端。

王阳明学术理论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:

前三变,18岁到37岁。

1.当他拜访过娄谅之后认为“圣人可学而致之”,之后泛滥于辞章,研究格物致知。格竹子,向外使力。

2.之后出入佛老。

3.龙场悟道。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很像佛陀悟道时说的“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,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”。

孔孟--> 陆象山-->王阳明

后三变,37岁到45岁。

1.默坐澄心,分辨真我假我,做自己的观察者。

2.致良知,能分辨真我假我之后,推致扩充良知到时时刻刻。分为三个阶段。主客体不在分开,默不假坐心不待澄。 “发而皆中节” 就是良知。知行合一。

3.圆熟化境。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所操益熟所得益化。

遗言:此心光明亦复何言。


良知:即天理,即道。阳明子曰:「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,自然明觉发见处,只是一个真诚恻怛,便是他本体。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,以事亲便是孝;致此良知真诚恻怛,以从兄便是弟;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,以事君便是忠:只是一个良知,一个真诚恻怛。」《传习录‧中卷》 。 吾道一以贯之。孟子内圣之学的嫡亲就是陆象山和王阳明,王阳明是个集大成者。

致:贯通。致的第一步是警觉,要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。逆觉,求放心。(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)警觉之后,依赖良知本身的力量,外在的力量只是助援。

知行合一: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若会得时,只说一个知,已自有行在。只说一个行,已自有知在。

四句教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天泉证道。

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。而今指与真头面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
宋朝张载说过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  •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,可谓诚惶诚恐,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,力道仍非常浅薄。能写这篇文章,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...
    云之汉阅读 3,921评论 0 16
  •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,我们在《王阳明》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,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(孔子、王阳明、曾...
    威然的自由之路阅读 897评论 0 6
  • 答聂文蔚之二 原文直解 得书,见近来所学之骤进,喜慰不可言。谛视数过,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,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...
    无住居士阅读 6,736评论 5 17
  • 在书店的新书架上看到它 果断下手 然后在状态不好的第二天两口气读完 读后感觉没那么矫情了 而且好像有好多要干的事等...
    佳曈阅读 281评论 0 0
  • 如果那不是一场梦,那就救了我一条命 ——题记 我十岁那年跟着双亲离开了这座大山,二十岁那年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我选择独...
    断梦残阳阅读 498评论 0 6